中国去年汽车出口超过德国、韩国,位居全球第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311万辆,超过出口261万辆的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1年,汽车出口量排名前三的是日本、德国、韩国,个人短评:超过日本,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的电动汽车战略还是比较成功的。而日本在氢能汽车路线上,押注太大,日本试图把持氢能汽车的上下游,形成专利壁垒,但因为没有市场支持,导致日本的氢能产业链无法规模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1、是否应该在汽车产业设置一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是。在汽车产业设置一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是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避免市场过度竞争,导致行业失去发展动力和永久性萎缩。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汽车产业的链条看,研发、制造、采购、销售各环节都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因而汽车产业的成本压力推动了产业国际转移进程的加速。
2、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关税壁垒对一国的汽车行业影响真的很大。目前同型号车进口比国产化价格高很多,主要原因还是高额关税的影响。高额关税带来的高价格抑制了进口汽车的消费,鼓励居民选择国产车。因为汽车工业相对技术复杂,带动的相关行业繁多,没有关税壁垒的扶持,一国很难构建本土的企业工业。
3、汽车行业的退出壁垒?退出壁垒。受国有企业体制、地方和部门保护的影响,我国汽车工业的退出障碍极高。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纷纷对本地区汽车工业加以有力扶持,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外地产品流入,为生产同类产品的本地企业创造垄断的市场空间等,人为的分割市场直接导致市场经济公平、公正运行机制的扭曲;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造成低效率、高成本,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影响了竞争力,从而大大降低了那些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的整合时机已近成熟,出现大规模的并购交易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地方保护主义却阻碍了并购交易的发生,因为许多小型装配企业与地方政府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虽有一些企业借助政府的力量收购了一些小型制造商,但他们在整合子公司、获得协同效应方面的成绩却乏善可陈。
转载请注明出处获嘉县尚文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 中国去年汽车出口超德国韩国位居全球第二